第192章 却胡兵七百里_靖难攻略
69书吧 > 靖难攻略 > 第192章 却胡兵七百里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92章 却胡兵七百里

  种地嘛,朱高煦最擅长了,甚至他一直觉得自己打仗不如种地厉害。

  兀良哈秃城,这地方在前世好像在白城范围内。

  前世朱高煦去过白城,虽然不是农业部门,但地质部门有时候也能根据一些资料看出当地的农业发展潜力。

  朱高煦记得比较清楚,自己脚下这块地方的河流数量不少,地下水资源更是十分丰富。

  这些情况在古代好坏参半,但如果急用得当,那就能提早开发松嫩平原。

  倘若兀良哈秃城日后能被明军所掌握,那大明就可以开辟一条横穿大兴安岭的驿道,日后利用脑温江和兀良哈秃城,直接穿插到齐王城故地。

  届时大军可以通过斡难河走小舟运粮,一路直插到忽兰忽失温东南部。

  这样一来,日后明军北伐的后勤压力就能小很多。

  不过这一切也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东北地区得能供应那么多粮食。

  对于这个问题,朱高煦并不担心。

  只要解决了漠东的兀良哈,然后再安排辽东解除军屯,转为民屯,并鼓励百姓自己开垦土地,那朱高煦不相信辽东会没办法向外供应粮草。

  三面皆敌的地理环境,是辽东在明代难以得到开发的问题根本。

  因为常常爆发战事,因此根本没有人愿意来辽东,没有人自然就发展不起来,解决不了水利防汛和开垦耕地等诸多问题。

  在保持大量战兵的情况下,还想要军户自己开垦荒地,这是不太现实的事情。

  开发东北,要么就趁国力强盛,走吉林城的老路,比如直接发粮食给百姓,用江南、山东的粮食帮助辽东加快开荒建设。

  如此只要持续几年,辽东就能自给自足,并反哺关内。

  不走这条路线,那就只有走清末“闯关东”的路线。

  清末闯关东这场人口迁移活动之所以成功,有两大因素是非常突出的。

  首先就是东三省三大平原全面开放,地域广阔,移民可以向吉林、黑龙江所在的广大地区移民,不必再局限在明朝辽东边墙或清朝柳条边以内,这点大明做不了,因为大明关内的人口不足,没有清末那么大的人口矛盾。

  但这个因素用不了,不代表第二个因素不能用。

  闯关东能成功的第二个因素,就是当时的东北正在蓬勃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例如各国在东北开矿山、经营煤矿等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导致当地出现了诸如辽宁鞍山等典型的煤铁复合型工业城市和工矿资源开发型城市。

  这些城市的崛起,随之又带动了工商业、运输业、服务业等等行业的发展。

  这些劳动密集型的第二第三产业,需要招募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因此他们只能开出高价从外地招募人口前往当地。

  这样的第二第三产业,朱高煦也能效仿,毕竟明代发达的冶铁技术致使煤炭价格变得昂贵,而东北的资源不用多说。

  不管是煤炭还是树木,东北的燃料资源都要比关内除山西以外诸省更为丰富。

  别的不提,朱高煦只要在后世鞍山一带来办铁场,并就地取材,使用当地的低价煤炭炼铁,那辽东的铁价肯定比关内的便宜,利润空间更大。

  这些利润,朱高煦可以全部拿给外来的工人,帮助他们在东北安家。

  长此以往,东北人口会渐渐变多,哪怕以后第二第三产业凋零,朱高煦也不用担心,因为那个时候的东北恐怕已经超过了他的预期。

  东北的开发,别人可以不重视,可朱高煦不行。

  他以吉林城起家,日后更是要拿下辽东。

  只有经营好这些地方,他日后的地位才会稳固,渐渐坐稳自己的帝位。

  “这兀良哈秃城,迟早有一日会生活着我们汉人。”

  朱高煦眺望草原,对张纯等人诉说着自己的想法。

  在他倾诉时,负责营垒事宜的傅让也骑马带队走进了兀良哈秃城,并上城墙找到了朱高煦他们。

  他一来,便直奔主题道:“营垒布置好了,大军可以休息了,明日卯时拔营,我们就可以回肇州了。”

  傅让的话一出口,四周人便纷纷露出了笑脸,朱高煦见状也对张纯林粟几人吩咐道:“去安排大军休息,埋锅造饭吧。”

  “是!”众人应下,随后转身先后离去,只有傅让迟迟没有挪动脚步。

  朱高煦暗自疑惑,却不想傅让在林粟等人彻底走远后才上前说道:

  “捷报的缴获,你准备怎么写?”

  朱高煦眼神闪烁,他知道傅让应该是猜到了什么,因此倒也不隐瞒:

  “尽量往少来说,我可不愿意把弟兄们缴获而来的牛羊马匹分给旁人。”

  “那就好。”傅让松了一口气,随后走上前来,在朱高煦身旁小声开口:“我不知道你要做什么,不过我还是想劝劝你,三思而后行。”

  “放心,我会的。”朱高煦不担心傅让告密,毕竟傅家几兄弟,除了在云南的那几个以外,傅让和傅忠几乎就在傅友德死后销声匿迹了。

  他们不一定恨老朱,但一定恨朱允炆。

  只要朱允炆把该做的事情做了,朱高煦不相信傅让会不帮自己。

  “这一仗打完,估计又有许多兄弟要擢升了,你自己好好考虑下。”

  最后提醒一句,傅让便转身下了箭楼,只留下了朱高煦一个人。

  瞧着他离去,朱高煦也站在原地思考了一会。

  对于眼下的自己来说,每一次出征并获取战功,都是朝廷削弱自己实力并掺水的机会。

  上次吉林之战,三分之一的武官出走,而这次,恐怕被升职调迁的也不会少。

  其实不用傅让提醒,朱高煦也知道打胜仗不利于现在的自己,不过他并不担心。

  朝廷能往渤海军掺水,他也能通过升职调迁来往朝廷掺水。

  哪怕这一战过后,朝廷往渤海军塞入再多武官,可只要基层士兵的属性不变,朱高煦就有自信能继续掌握渤海军。

  历史上朱允炆还不是往燕府三护卫掺水,并把燕府三护卫调到了开平,可是结果呢?

  当三护卫的士卒们得知自家殿下起兵时,他们毅然决然从开平卫跑回北平,这才让朱棣有实力击败耿炳文。

  燕府兵卒能如此,渤海兵卒难道就不行吗?

  更何况,渤海的兵卒可不是那么好掌握的。

  朱高煦往箭楼之下的护卫兵卒看去,他们之中许多人都是归化的女真人,尽管从去年开始学习官话和汉字,但能够流利说官话的并不多。

  更何况,对于这些女真兵卒,朱高煦可是没有一点克扣,尽数按照汉人兵卒的标准对待。

  若是换个人,那他还能如自己一般,把每年开垦的几十万亩耕地,一丝不保留的尽数均分给他们吗?

  哪怕他敢,可也得朝廷之中的那群家伙愿意才行。

  渤海的模式,除了老朱和自己,其它人很难批准继续下去,毕竟渤海的高速发展是建立在朝廷不断支援粮草的情况下。

  因此不管是停止粮草供应,还是停止均分土地,这些决策都会让生活在渤海的军民感到落差。

  只要自己对渤海军民足够好,给予足够多的利益,他们便很难遭人策反,这才是朱高煦的底气。

  当然,他也不是绝对的自信,所以他才会让孟章在黑水城招募女真人,并锻炮铸枪。

  “也不知道他进行如何了……”

  朱高煦想到了孟章,心里想要返回渤海的想法也开始高涨。

  不过在返回渤海前,他还得想想怎么书写捷报一事。

  走下箭楼,朱高煦带着兵卒离开了兀良哈秃城,并返回了已经搭建好的营地内。

  回到营地时,傅让和刘真已经安排上了全军吃饭,并且让渤海军的将士只留下三日口粮,剩余的口粮则是分给了宁府的骑兵。

  脑温江旁还有渤海军的辎重船,他们不用担心断粮的问题。

  倒是宁府骑兵,他们此地返回全宁卫还有数百里路程,万一路上遭遇什么变故,那可谓是叫天不灵,叫地不应。

  因此对于傅让的安排,朱高煦并没有什么意见,只是在自己的帐内解决了口腹之欲,随便便拿出了朱权所写的捷报。

  在中间空出的位置,朱高煦写下了自己在南下抵达兀良哈秃城前的缴获,但这个数量不足真实缴获的四分之一。

  “这样一来,哪怕老朱让我分牛羊给其它都司,我的损失也不会太大。”

  吹干墨迹,朱高煦低声呢喃着,并在写完捷报过后,又拿出信纸写了两封家书。

  出门在外,毕竟是给人当孙子当儿子的,时不时卖卖惨,博取博取同情才是他最该做的事情。

  这两年他给老朱卖惨,可没少拿到好东西和好政策。

  因此在他的奋笔疾书下,一篇数千字的家书便被他写好。

  在这封家书之后,他又补写了另一封数百字的家书。

  这一前一后,分别是给老朱和朱棣的,对于前者是哭惨,后者就是报平安了。

  弄完这一切,朱高煦甩了甩发酸的手,嘴角挂起一抹笑意:

  “爷爷,您这次总得给孙儿一些鼓励的东西吧……”

  《渤海纪事本末》:庚戌朔,上率马步五千出巡兀良哈地面,袭兀良哈山斩敌数千,又南下、复率马步四千夜袭元将哈剌兀,毙元将阿札施里。黎明,入其营,哈剌兀撤军遁去。上与宁王会其师,北逐敌兵二百余里,与宁王各率其兵马左右纵击,后入夜再袭,战益急,敌大败,哈剌兀北逃七百里。是役斩敌万余级,尽得其马匹,俘牛羊数万众。哈剌兀以余众走兀良哈山。

  ——————

  《明太祖实录》:庚戌朔,上遣燕宁渤海三王出塞,宁与渤海二王出漠东,渤海王袭兀良哈山,又袭兀良哈秃城,节制宁府北逐元将哈剌兀,渤海王亲射元将阿札施里,毙之。官丁奋勇,杀敌溃乱,已获大捷,获牛羊驴头二万余只,马八千余匹,其斩获敌级二万余,其余等因再报。

  请收藏本站:https://www.69sb.cc。69书吧手机版:https://m.69sb.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